目前,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比较友好,两国在经济、贸易以及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民间交流也在增多,看起来两国的关系很“亲密”。但在中国国内,仍有一些人对俄罗斯抱有“不太信任”的态度,认为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担心俄罗斯会“坑”我们。那么,这种担心是否有道理呢?
从某些角度来看,俄罗斯确实曾经“坑”过我们,特别是在中俄的军购订单中,俄罗斯曾给我们“设下圈套”。不过,最终我们并没有上当,反而是俄罗斯在意识到我们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后,选择了退让。
中国购买伊尔-76运输机
军事航空运输对任何国家的军事实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了“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战略,并且成功研制了运-7、运-8这两款中轻型运输机。然而,这些运输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我国对远程空运的需求。因此,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进口伊尔-76大型运输机。最终,我国购买了20架伊尔-76,虽然这提升了中国的空军运输能力,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
展开剩余80%因此,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而俄罗斯的伊尔-76成为了一个重要选择。2005年9月,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了采购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的合同,总金额为10.45亿美元,每架飞机的价格不到3000万美元,价格非常优惠。
根据合同,俄罗斯承诺从2007年起交付第一批飞机,所有交付工作应在2012年完成。为了履行合同,俄罗斯决定由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公司生产这些飞机。事实上,伊尔-76的生产线在苏联时期就设立在这里,所以这个选择并不奇怪。
然而,问题出现在签署合同后的不久。2006年,塔什干契卡洛夫公司表示,按照原合同价格无法生产这些飞机,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赚头,反而可能亏损4亿美元。虽然俄罗斯方面解释说,这是因为该公司自90年代以来没有接过大订单,且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无力完成合同,但这无疑让合同的执行变得不确定。
合同屡次延期
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2006年底,俄罗斯决定更换合同的执行方,由伊柳辛公司接手,而塔什干契卡洛夫公司仅负责其中部分飞机的生产。这个调整导致了交货期的推迟,合同的履行时间从2012年延后至2013年。
但即使如此,俄罗斯依然没有履行交货承诺。到2010年,俄罗斯直接宣布不再履行与中国的伊尔-76和伊尔-78合同。这让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是在通过拖延交货来“困住”中国,以便在后续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印度,他们也曾在类似的情境下不得不忍气吞声地购买俄罗斯的产品。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的这种做法反映了对中国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这个重要的军火市场,希望和中国签订大宗军购合同;另一方面,俄罗斯又担心中国通过采购他们的武器进行“逆向工程”,提升自身的军工技术,最终超越俄罗斯。
自主研发运输机的推动力
正因如此,中国在面对这一困境时,开始加快了自主研发大型运输机的步伐。早在2004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便提出了尽快研发大型飞机的提案,2006年,“发展大飞机”作为国家决策正式写入政策。2007年,运-20项目正式立项,并于2013年成功首飞。这一切都表明,俄罗斯的拖延实际上加速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进程。
俄罗斯的“服软”
然而,俄罗斯并未就此放弃对中国市场的合作。虽然之前的伊尔-76和伊尔-78合同未能履行,俄罗斯最终还是决定向中国提供更多的军用飞机。2011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了一份新合同,向中国出售3架伊尔-76“二手飞机”,并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伊尔-76。这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在“服软”,试图弥补之前的失信。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履行了为伊尔-76系列提供发动机的合同,并与中国就联合研发重型运输直升机进行了协商。此外,俄罗斯还通过租赁方式向中国提供了几架米-26重型直升机。
结语
虽然俄罗斯在过去的合同中没有履行承诺,中国也没有公开要求道歉,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断绝与俄罗斯的合作。我们继续购买伊尔-76,并且俄罗斯也弥补了之前的失误。中国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因此破坏与俄罗斯的关系,因为从长远来看,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关系无疑更有利于中国的利益。
此外,俄罗斯的“服软”不仅使中国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军事物资,也加速了我国运-20的研发进程。回过头来看,俄罗斯的这一“坑”或许间接推动了中国军工的发展,最终对中国来说,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炒股怎么配资-股票杠杆网-股票10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